第21章 甄妃的故事:凭君莫话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2)

郦波Ctrl+D 收藏本站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而这个曹叡就是甄宓嫁给曹丕后生下的亲生儿子。曹叡即位之后,杀了後母郭嬛,追封甄宓为文昭皇太后,替他母亲报了仇。因为要表现母亲曾经母仪天下的风范,所以生平里,尤其是婚姻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不能说了,这样也有碍于甄宓作为一个皇后的形象。曹叡的这种作法,我们很容易理解,因此再联系到他亲自为曹植的那篇据说与他母亲有关的《洛神赋》改名字,这就更让人相信,他母亲甄宓与他叔叔曹植之间确实可能有些什么了。

  那么,曹植与甄宓之间是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曾经有过一段情缘呢?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有一出名剧叫《洛神》,那出剧的情节就是以梅兰芳饰演的甄宓与曹丕、曹植兄弟的三角恋爱为主线的。戏里甚至采用了一种民间说法,说这三个人从小是一块长大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据正史记载,甄宓在官渡之战之后嫁给曹丕,当时应该是二十二岁左右,而当时曹植才不过十三岁左右。况且,《三国志》里有关甄宓的记载有将近二十处,没有一处提到过曹植的,所以主张曹植与甄宓之间没有关系的人主要的两条根据就是:第一“年龄悬殊”,第二“史无记载”。事实上,我觉得这两条都不能成为确证。

  先来看第一条,“年龄悬殊”。事实上,我们知道爱情的产生跟年龄并不是有着必然的关系的。时至今日,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杨帆恋”依然在温情上演,媒体把它当作是件惊天动地的事儿来恶炒,我觉得完全是出于媒体无良与无知的恶炒本性,这种黄昏恋、忘年恋本来就是很纯洁、很普通,也是很正常的事儿,马克思与燕妮,鲁迅与许广平,那不都差着好多岁吗?有什么好希奇的呢?事实上,我发现现实婚姻与爱情里,如果两个人年龄上能有一段差距,往往还更能幸福,更能美满。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当两个人有矛盾时,心理年龄就会创造一个缓冲地带。再者说,时间也是一种距离,距离产生美嘛,所以甄宓比曹植大上十岁,就不能产生感情了吗?有人说曹植太小,十三岁就爱上嫂子,那绝对不正常。不要忘了,古人男子十五岁就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了,十三岁谈恋爱,那不算早恋了,后来很多爱情故事里的主人公,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就是十五六岁谈的恋爱。

  也有人说,就算曹植有早恋的可能,她和甄宓之间的可能性也不大,那毕竟是她的嫂子。事实上,甄宓嫁给曹丕后,曹丕要经常随曹操出征,而曹植能有与甄宓相处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知道曹植是三国时期最有文才的人,后来的谢灵运就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对于有才的年轻男性来说,现实中更容易对年长于自己的女性产生情感,因为他要寻找一种成熟美与深刻美,而这在比自己小的女性身上往往是找不到的,所以才子多有姐弟恋之类的事。这在曹植身上,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取向。至于从甄宓的角度说,她对曹植产生情感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她与曹丕之间是没有感情的,甚至夫妻间的矛盾还很大,而相比较曹丕、曹植兄弟,曹丕更喜欢玩弄权术,而曹植更有才,你说一般的女人是更喜欢年青有才气的男人呢?还是更喜欢玩弄权术的男人?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甄宓自己也是个文采蜚然的女诗人,《古诗源》中收录了她的一首《塘上行》,工力很深厚,其中写到夫妻间的感情说“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可见她对不如意的婚姻生活是有着强烈的不满与控诉的。因此对于甄宓来说,寻找自己的真爱也就有了自然的内因与外因。所以这个第一条年龄悬殊应该算不上理由。

  第二条,史无记载。应该说这个史无记载指的是正史尤其是《三国志》里没有对二人关系的明确记载。我们前面说过了,陈寿修《三国志》当然要看当权者的脸色的,魏明帝曹叡连他父母之间的矛盾都不愿被后人看到,更何况他母亲与他叔叔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了。所以《三国志》里对此没有记载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况且,也不是所有典籍里对此都没有记载,南朝昭明太子《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李善注中就有一段记载,把曹植与甄宓之间的故事说得就像是小说一样,而且还据此交代了这篇名闻天下的《洛神赋》的由来:

  《文选》说“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不食。”这两句是说曹植曾经向曹操要求过,要娶甄宓,可是曹操还是把甄宓嫁给了曹丕,这让曹植很郁闷。《文选》又说“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馋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赍植。”这一段就是李商隐那句著名的“宓妃留枕魏王才”的由来了。是说,甄宓死后,有一次曹植从自己的属地到都城来见曹丕,曹丕突然良心发现,把甄宓以前用过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于是就有了创作洛神赋的冲动。《文选》说“植还,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原来《洛神赋》是曹植在洛水边做的一个梦,从“梦的解析”与“周公解梦”的角度来看,他梦到甄宓纯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就是他对甄宓思念的抒发,所以原来名叫《感甄赋》,就是感念甄宓的赋,题目的意思明白如话,是后来魏明帝曹叡读到,觉得这样实在是太赤裸裸,太有损于自己父母的形象,才通过皇帝的权力把它改名为《洛神赋》的。

  后世不断有人质疑《文选》的这段李善注,认为这段话有明显的附会演绎的成份,当然,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这里面确实有些附会的成份,但反过来也说明,那就是至少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甄宓与曹植之间是有着情感故事的。

  比《文选》更早、更有说服力的是南北朝之前东晋顾恺之的那幅名画《洛神赋图》,它画的就是曹植与甄宓在洛水边梦中相会的图景,它的宋代摹本现在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那么顾恺之又是凭什么来演绎曹植与甄宓的故事的呢?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曹植自己的那篇《洛神赋》。曹植明明白白有一篇《洛神赋》在那里,它到底写的是不是与甄宓的事呢?

  有人说是美人香草之喻,是像屈原那样,借男女之事向君王表忠心,曹植对他那个要置他于死地,逼着他写出七步诗的那个狠毒的哥哥,有可能写出这么千古传颂的表忠心之作吗?对他的侄儿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还有人说,赋的名字原为《感甄赋》,是因为曹植当时的封地、住地是在鄄城,古代“鄄”与“甄”同用。这未免有点钻牛角尖儿,从文中内容来看,这是一点儿都扯不上的。

  最后还有人说,这里的“感甄”一定指的就是甄宓吗?曹植《洛神赋》上来第一段话就说“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洛水神最早传说是伏羲的小女儿宓妃,恰好是甄宓的这个宓字。如果说这纯属巧合,后一句又说感楚王神女之事,那就是再强调男女情感之事,这在伏羲的女儿宓妃的身上可是没有任何典故的,再加上题目有个“感甄”,这样一来,曹植的创作意图我以为那是非常明显的了。我就不明白,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正史,因为正史里没提就要抹杀曹植与甄宓之间这么明白如画的情感呢?

  说起来,因为那种浓烈的情感被掩藏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对甄宓,那个三国时代最美丽女子的美丽情怀已经渐渐陌生,但你至少应该知道有一种步伐叫“凌波微步”,《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到底是从哪一位神仙姐姐那儿学来的这么神奇美丽的步法呢?原来,它是甄宓来到曹植身边时的姿态,《洛神赋》里说她踏着凌波微步而来时,那“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身姿里又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

  说到三国时的美女与爱情,当然不能不说貂蝉,她与西施一样,用一个弱女子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但她和西施不一样的是她没有一个情深义重的范蠡,她只有一个反覆无常、不得善终的吕布,那么她的故事里又有多少情爱的内涵呢?

  请看下回:貂蝉的故事——“帅哥美女两相宜”。

热门推荐
海市蜃楼 十宗罪5 流金岁月 仙逆 水浒传 奸臣 游戏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