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2)

郦波Ctrl+D 收藏本站

  另外,民间大多传说是杨贵妃自缢于佛室的,但我们从《旧唐书》里并没有明确读到杨贵妃是自缢的。《旧唐书》所说的“诏遂缢死于佛室”,从字面上看倒是让人勒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要是自杀的,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说成是“诏遂自缢于佛室”。原句中的“诏”与“缢”两个行为动词的主语,也就是执行这两个动作的人,明显有着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当然,不管最后是自缢,还是让人给勒死的,其实差别都已不大。因为这时候,那个风流皇帝露出的已不是一个丈夫的温情面目,而是一个政客的狰狞面目,虽然是偶尔露峥嵘,但这就是这个男人的本质。面对这样一个为了自身的处境,匆忙杀害自己的男人,试想一个女人又该怎样去爱他呢?所以我想,杨玉环临死前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有无限的悲凉。

  似乎现在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了,也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根本就是权力与色相的游戏,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爱情。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到白朴的元杂剧《梧桐雨》,到洪升的《长生殿》,都把李杨爱情描绘得那么真情动人、甚至是美轮美奂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回答,是白居易首先误导了后人。或者说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误导了后人。

  这就要弄清楚,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实写李杨爱情,还是虚写,抑或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加工与创作?

  答案首先肯定不是实写,最简单的一个证据就是《长恨歌》里最有名的那几句结尾,“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双飞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段话是在篇尾回忆,李、杨二人每年七月到华清宫,这一年的七月七日,在华清宫的长生殿,两个人海誓山盟,后来却不能善终,所以“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的名字也据此而来。但是据陈寅恪等人考证,这事压根儿就不可能存在。据《旧唐书》记载,李、杨每年十月才去华清宫,只在冬季和初春住在那里,为的是“泡温泉”,而不是避暑,所以白居易诗里也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所以看来包含七月七日的长生殿盟誓以及长恨歌中的许多事情,有可能都是白居易的杜撰而已。

  事实上,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后来回忆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文,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所以白居易写的叫《长恨歌》,它是一首诗;而陈鸿写的叫《长恨传》,它是一篇文。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他们俩都不是在写史,纯粹是一种文人的艺术创作而已。

  那么,回到诗的内容来看,白居易又不是玄宗朝人,又不需要拍皇上的马屁,干嘛要美化李杨爱情呢?这里的答案恐怕与白居易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正好35岁,而他是36岁结婚的。也就是说他是在他结婚前一年写的这首《长恨歌》。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白居易到36岁才结婚呢?即使是在现代,这也绝对算是大龄青年了!说实话,说大龄青年都实在有些勉强!况且在唐代,那可是一个早婚早育的社会呀。

  答案是白居易伤心得不肯结婚。白居易年青的时候在徐州符离曾有过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能有情人成为眷属,这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潜别离》诗里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又说“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说的就是自己的这种心态。白居易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因此,在创作《长恨歌》的过程中,他很自然地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并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也就是说白居易在对李杨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的愿望与苦痛;他描绘李杨爱情忠贞不渝的品质,就是为了把这段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所以写《长恨歌》的时候,白居易也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所以《长恨歌》才那么成功,那么感人。

  我想,通过《长恨歌》的创作,白居易郁结在心中的情爱之痛多少得到了宣泄与抚慰,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是必在痛定之后”。对于白居易来说,《长恨歌》创作完成,也就是“痛定之后”了。所以终于可以收拾起旧心情,开始段新生活了。所以,36岁上,白居易结了婚。

  好了,现在再加上白居易的这种创作原因,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李、杨之间是谈不上什么爱情的,更不要说什么真挚的、永恒的爱情了。

  但慢着,古训告诉我们,对一个人别急着下结论,更何况这是对两个人。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李、杨之间是不是就真的一点感情,一点爱情也谈不上呢?

  这同样也要问几个问题:

  第一,在白居易之前,就没人歌颂过李杨之爱了吗?如果有,那么白居易也就不是纯粹的杜撰了。历史也就不是纯粹被《长恨歌》误导的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白。李白可比白居易更有说服力。如果说唐代有二白,李白是“太白”,而白居易只是“小白”。李白是与李、杨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而且我们都知道他与唐明皇与杨贵妃都是有过亲密接触的,他在大醉初醒之际,曾经为杨贵妃一挥而就作《清平调》三首,每一首都是名动千古之作。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说玉环之美;第二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说玉环之得宠,、;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中就有不尽的缱绻意韵,也就是说李白总的来说,也是基本认可并描摹了李杨这段惊世恋情的。另外,稍晚一些的杜甫,也有《丽人行》等作品客观地表现了李、杨的这种“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场景。也就是说,虽然“小白”白居易在《长恨歌》是揉进了自已的情绪,以及自身对爱情的理解,但李、杨恋也不完全就是子虚乌有,至少在当时当世,李、杨恋也还是受到当时人的基本认可的。

  第二,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是不是就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答案是否定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个人在都擅长音乐,我们知道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说就是两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另外他们还一起创作很多乐曲与舞曲,可以说,在艺术情趣上两个人是有着很大的相同和一致之处。这从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看出来。据唐人野史记载,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喜欢下棋。但他们俩自创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下法。就是以人代棋,让宫女三十二人为棋子,胸前缀以棋子的名称,在绘有棋盘的地上走动来下棋。所以就有了“香车、桂马、金将、银将、玉将”等棋子的名称。后来,这种下法传入了日本,演变成日本的将棋。可见在这些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两个人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共同语言特别的丰富。事实上,人和人的接触,这种生活情趣、生活细节上的共同语言特别重要,所谓日久生情,主要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中情感达成默契的。

  第三,正史记载的杨贵妃的多次因妒被遣出宫是不是多少也能说明些问题。我们前面谈了杨玉环的嫉妒生气而被多次遣归。这虽然说明了李隆基的花心,但反过来也说明杨玉环的在乎啊?一个好吃醋的女人,不往往正是深陷在情爱围城中的女人吗?

  第四,唐明皇晚年对杨贵妃的深刻思念是不是史有其实?《长恨歌》里写杨玉环死后,在李隆基余下来的人生里,对杨玉环是刻骨思念,每天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也就是思念到“惟将终夜长开眼”的地步,白话说就是想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后来作为太上皇的唐明皇,又请道士、方士作法,与杨玉环托梦相见,总之是将李杨的尘世之爱进行了最后的梦幻升华。那么这一段描写是不是也是全然凭空的呢?《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唐明皇被太子逼着退了位,没权了,这时候份外想念杨贵妃。悄悄地命人将当初草草安葬的杨贵妃的尸体移到长安,但这时候尸体已经毁坏了,只有杨玉环当年佩带的香囊还在。唐明皇是睹物思人,泪下涟涟,“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也就是命人画了杨贵妃的像在自己住处的墙上,一直到死,每天都对着墙上的杨玉环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以为这多少还是可以看出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一些真情来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评判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惊世黄昏恋呢?

  我以为很简单,民间夸大了他们的爱情,是因为这段故事的背景是著名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在盛极而衰、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总希望发生些什么,尤其是些缠绵绯恻的故事,来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谁来演绎这场故事呢?最好的主角莫过于一手开创这个盛世和一手毁灭了这段盛世的人。现今的学者大多完全否定这段爱情,是因为他们太冷静,太客观,从史料出发,完全忽视了人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些不可以简单用道理来说明的情感。

  所以这位风流皇帝与中国第四大美女的情爱,既不是一场什么爱情盛宴,也不是全然的色相与权势利益的交易。这就是一出凡人之爱,常人之情,仅此而已。

  当这位风流皇帝与中国第四大美女的情爱生活回归凡人之爱、常人之情的时候,我们的中国经典爱情之旅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此前,自先秦以来的女子,在那些惊世骇俗的情爱中以她们的美丽、纯情演绎了一段段倾城之爱。但此后,中国女子们开始以她们的真性情和才情来演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倾城之爱,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代表现象,就是那些名妓们的情爱生活开始在中国经典爱情理念里登堂入室,男人们的名妓情节开始在中国传统经典爱情故事里大放异彩。而名妓们的爱情宣言,正是古代女子们以真情与才情惊撼世人,对抗即将到来的封建礼法社会的最强音。

  请看下回:霍小玉的故事——“名妓情爱”。

热门推荐
孔雀东南飞 青瓷 十宗罪5 平凡的世界 龙蛇演义 琅琊榜 满江红
  • 背景:                 
  • 字号:   默认